和田玉,“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其三为陕西蓝田玉、辽宁岫玉和河南独山玉)。传统狭义范畴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石,以和田“子料”为代表闻名于世;广义的和田玉指软玉(真玉)。和田玉虽然因新疆和田而命名,但其本身不是地域概念,并非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而是一类产品的名称。中国把透闪石成份占98%以上的石头都命名为和田玉,都在国标范围内。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和田玉因产于昆仑山被称为“昆山之玉”,以后又因位于“于阗国”境内而被称为“于阗玉”。直到清光绪九年(1883年)设立和田直隶州时,才被正式命名为“和田玉”。
和田玉中的名品,是珍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西汉国宝级文物“皇后之玺”,其质地为新疆和田羊脂玉,是迄今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徽宝“中国印”,也是采用新疆和田玉作为材料。
和田玉属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岩接触交代而形成的变质岩,内含透闪石、角闪石、阳起石等多矿物集合体,化学成分是含水的钙镁硅酸盐,化学式为Ca2(Mg,Fe2+)5[Si8O22](OH)2,密度为2.95—3.17,摩氏硬度在6.0—6.5之间。
中国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和田玉是中国玉文化的物资基石,在中国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史上书写了灿烂辉煌的篇章。
玉器刚刚出现之时,只是作为生产工具和原始装饰品。随着生产的发展,产生了贫富分化,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等级观念也随之产生,慢慢地这种产量稀少,美丽耐久的玉器就成为统治阶级专门享有的器物,并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作为政治等级制度的规范,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就有了详细的记载,如"六瑞"的使用规定为: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这些规范是以玉器的形制和尺寸来区分的,镇圭最大,桓圭次之,信圭再次之地位最低的男爵则用具有蒲纹的璧形玉器。秦以后,玉玺成了君权的象征。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代。玉玺如此,玉带也有级别规定,唐代就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带的制度。
《新唐书·车服志》中记载了“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挎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挎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挎十一”。可见,从原始社会末期至清代,某些玉器一直是作为政治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器物。
和田玉用来比喻君子的美好品德,还常常当作情人间表示爱慕的信物。
“籽”一般而言主要是针对植物来说,指的是植物所结的种籽,同时包含有孕育的含义,是植物生命的一个过程。“仔”主要是指动物,根据读音来看有两层意思:在读作“zi”的时候,指的是幼小的意思;读“zai”的时候泛指幼小的人或动物。把和田玉的子料称为“仔料”、“籽料”的情况在平时比较多见,这两个称呼反映了和田玉子料外形圆润、个头小的特征。但在仔细推敲之后,这两种称呼都不能准确的反映出和田玉子料的本质。
“子”字所代表的含义广泛而全面,有“种子”、“子女”、“幼小”等意,没有物性之分。因此,用“子”来表示和田玉卵石料,不仅能反映卵石料外形的特征,更从成因上体现了与山料的因果关系,“子料”是由母体奋力出来的玉石,在继承了山料质地特征的同时,再经过河流搬运和长期冲刷等因素的结合下,成为和田玉的精华。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玉是能够经得起岁月的考验,不会时来时走,忽有忽无。玉的坚贞永恒,代表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坚贞、永恒。用玉作为爱情信物,表达了人们对白头偕老忠贞爱情的美好意愿。因此玉作为信物来说是能够充分表达情人之间的各种情感。
新疆和田玉文化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有专家认为:探讨史前古玉玉质及玉料的来源对研究中国玉器起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在中国颇具影响的有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石家文化等,这些文化是过通玉石及其玉料来表现的,其来源是中国玉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其中的仰韶文化透闪石玉出自新疆,齐家文化包括龙山文化的透闪石玉也来自新疆和田。学者专家长期的争论与研究已被史料和出土玉器的佐证说明,从理论推断和预测发展到理讥论更新和定论。
古医书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并称玉是人体蓄养元气最充沛的物质。玉石不仅作为首饰、摆饰、装饰之用,还用于养生健体。自古历朝历代帝王嫔妃养生不离玉,杨贵妃含玉镇暑,宋徽宗嗜玉成癖,玉为枕而脑聪,古代皇帝就喜欢用玉做枕头,中国古代长寿的皇帝都久用玉枕。
古老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唐本草》、《神农本草》、《本草纲目》均称和田玉可“滋阴气、壮肾阳、除中热、解烦懑、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